保護等級:一級
鑒別特征:大型涉禽,,全長約100厘米。上體從頭至尾包括翼羽呈黑褐色,有金屬紫綠色光,頦、喉至上胸為黑褐色,,下體余部純白色。虹膜為褐色和黑色,嘴,、圍眼裸區(qū)、腿及腳均朱紅色,。幼鳥的頭,、頸及上胸均為褐色,頸及上胸羽端棕褐色,,呈點斑狀,,翼羽及尾微綴以淡棕色,,胸腹中央微沾棕色,嘴及腳為褐灰色,。
生態(tài)習(xí)性:棲息于河流沿岸,、沼澤山區(qū)溪流附近。多在山區(qū)懸崖峭壁的凹處石巖或淺洞處營巢(山西),,或在綠洲濕地高大的胡楊樹上營巢(新疆塔里木河中游),,由沿用舊巢的習(xí)性。食物主要是魚類,,如鯽魚和條鰍,,約占80%~90%,其次為蛙,,也食螻蛄,、蟋蟀、龍虱等昆蟲,,蛇和甲殼動物,。3月遷至繁殖地,4月份開始繁殖,,在巖崖縫隙中或大樹上筑巢,,沒窩產(chǎn)卵3~6枚,乳白色,,有少量淺橙黃色隱斑塊,。孵卵期31~34天。65~70日齡的幼鳥由飛翔能力,。9月下旬至10月初南遷,,在越冬地未見大群,可與鶴類等涉禽在潛水中活動,。
居留情況:夏候鳥